当前位置: 主页 > 天长都市网 > 教育 >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来源:互联网 2020-08-27 14:10:11  阅读:-
导读: 

《寄宿制对于孩子的伤害》发表以来,受到了很多父母朋友的关注和回复,在此有哥一并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想大家之所以关注,原因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永不凋落的话题,还在于它至始至终、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每个人类生命的前行。

余少良在《学校教育研究》中说到:教育是一种传承。

传承的是文明,传承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一切人类的能动性(包含思维活动、语言活动、行为举止等)的活动,这里所包含的就有我们有意和无意的,有看得见有看不见的。

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的父母来说,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实质是我们无意识教育。

有一位父母看完我的分享这样回复:

我大儿子明天就要去寄宿了,在私立学校读初一,我得初衷是让他学会独立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星期六,日回家,离家只有3个站点。

父母有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希望通过寄宿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早日养成独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通常父母认为的独立就是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去做,不再依赖父母。

可以自己坐车回家,

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

可以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可以一个人和同学们出去玩,

可以自己洗衣服,

可以自己叠被子,洗脸,刷牙;

可以有事不再麻烦父母,自己就解决了。

等等

这样的方式让我想起了一个游戏——《荒岛求生》,区别在于主人公是毫无办法,面对生命的威胁,只能想办法存活;而我们的父母是人为制造困难,让孩子去克服,去解决。

父母可知道选择这样的方式其实就相当于把孩子扔到一片“荒岛”,你能活你就活,不能活你就“死”。

这里的“荒岛”指的是心灵孤岛,这里的“死”却是孩子的适应结果。父母把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部分交给了老师。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家长可能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就是父母而不是老师。那么,这里讨论的独立性便是孩子的成长品格之一,这是家长的责任,推给老师去培养,从根源上是培养不起来的或者没有完全培养起来。

树原创始人张雪燕说:人做事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做事没有为难情绪,可以做到高效、积极、兴奋、甚至创造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完成,不仅达到目标,而且可能超额完成;相反,被动做事会有很多为难情绪,自卑、恐惧、抱怨、委屈会是做事过程中的常有状态,最多做事可以基本完成,想要达到更好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人的过程,这里的成人分为物质人和精神人。物质人是生理上的范畴,指的是身体的成长,来源于吃喝拉撒睡;精神人则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成长,包括自尊、自信、责任、习惯等各方面的成长。而在心理学上,真正意义的成人其实是精神人的成长。

前几年,我碰到了一个案例:男孩初二,整体打游戏,已经到了疯狂的状态。一日三餐不送饭到跟前是不吃的,白天黑夜也是分不清的,甚至发展到吃饭只吃某一家的面条,或者干脆就是泡面。听爸爸一次描述,说到停电了,孩子上不了网,打不成游戏在家里又哭又闹,甚至要求妈妈去供电所让其把电送上,最后没有办法,妈妈骑着摩托把孩子送到县城网吧里上网才算了事。

事后爸爸实在管不了这个孩子,把孩子送到西安某所“戒网”学校呆了三个月。在学校期间,孩子表现尚可,父母认为孩子有了变化,都很高兴。三个月回到家之后,没有出一个礼拜,孩子就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状态甚至“变本加厉”。一度到了辍学的情况,而且和父母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家庭是一个孩子培养成人的环境,也是一个人获得为人处世走向社会的根基,更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来源。可以说,一个人缺失了“家庭”环境的滋养,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般,生命的成长总是缺乏力量的。

朋友的孩子是别人眼中的邻家女孩,从小独立、优秀、乖巧、懂事、爱学习是所有人对于孩子的评价。可是孩子到了初中开始,突然变得与父母疏远,也不太爱说话,一回到家里总是这人待在房间。平常跟父母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少,一问总是不说话。父母为此四处寻求解决办法,直到学习了家庭教育,才了解到原来孩子从小学开始就送到了寄宿学校,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就提出了回家住宿,但是遭到了全家的不同意,理由是你太小,我们又不在家谁来照顾你。这样一直到了小学毕业,终于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了,才发现与孩子的沟通已经成为了一个烦恼,父母一度很是苦恼。

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是你有意识的培养会有多大的结果,而是无意识的影响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2018年7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发生的一起闹剧:一个8岁男孩(可能无意)摸了一个女孩的屁股,对方说了男孩几句,却遭到了男孩三位家长的推搡、辱骂,直到工作人员到来才被带走才结束。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前几年,一次偶然机会坐火车出差,碰到了郑州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周末去北京学习小提琴,聊天中知道孩子从小就学习,而且取得很多奖项,妈妈说起孩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孩子睡在上铺,上去不是很方便,所以每次取东西都要脱掉鞋子,妈妈看到之后,干脆对孩子说:“鞋子脱掉太麻烦了,直接上去取就行了,只要别把别人的床铺弄脏就行了。”

父母总是刻意的希望孩子优秀,想尽一切办法去拔高孩子,可是你的无意影响却是孩子命运的归宿。

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曾经参与一场应聘,前来应聘的三位人员都比自己学历高,有能力,可唯独自己被录取了。其实很简单,就是作为第四个前去应聘的人员,当他走进办公室时,顺手捡起了脚底下的一团废纸,而且扔到了垃圾桶。

人的天性就有好奇,对于孩子来说最先成长起来的就是模仿能力。模仿父母说话的语气,做事情的方式,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等等继而形成习惯。

树原教育创始人张雪燕说: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它从来不是你说了多少,做了多少,而是你用活出来的精彩告诉孩子:我可以,你也可以。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电影《全能囧爸》中:父亲一再告诉孩子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作为从小被人嘲笑的聋人,自信早已被磨灭殆尽,只能是一个被自卑包裹起来的大男孩。

当父亲再次告诉孩子:你不要听别人怎么说,你只管做好就行,爸爸相信你。男孩终于爆发,他咆哮着:“你说可以,那你去上个电视给我看看。”孩子的一句话让父亲愣了半天!

男孩一早起来没有看到父亲,一如往常的去到发廊陪女朋友。此时的父亲却是在舞友们的支持下来到电视台的海选现场,参加演出。阴差阳错之下父亲却被选上了。一个人利用多种乐器把一首《光明》生生用陕西方言唱出了摇滚的味道,瞬间点燃了在场观众内心的激情。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走进发廊男孩看到父亲在现场的直播表演,好似使出了憋了好久的一口闷气,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说出了两个字“牛逼!”同时眼里走了光亮。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故事结局没有告诉我们男孩最后怎样,可是父亲被孩子一激无意间的一场演出却唤起了男孩内心深处的不服气,我们想到结局必然会更好!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过去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已经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或许更能体现人类的变迁。如果父母依然沿用当时自己所受的教育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大家觉得有了“代沟”,这“沟”是谁挖的?

刻意”是一种人为制造,只是局限于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说的明白点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部分。《庄子·刻意》解释为费尽心思,用尽全部心智

“无意”部分超出了我们思维、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是一种本能烙印在行为上的自动反应。《百度百科》解释为没有达成某件事的愿望。

我们的意识用《冰山理论》解释的很形象,二者比例达到了1:7。(参考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我们用有限的认知“刻意”安排孩子的无限未知的未来,影响也是有限;而“无意”间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却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更是一名终身导师,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自己活出来的好人生,去带动孩子的成长。

风轻云淡活自己,轻而易举做父母!一句话说出了父母不是一个苦差事,而是可以轻松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角色。

教育不是你“刻意”的做了什么,而是“无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我是有哥,喜欢的点点关注!

文章原创,欢迎大家转发评论!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推荐阅读:第一女性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